- 最新
- 随机
- 热门
我今年27岁,神经过敏一样,总是不停地幻想。比如,夜晚走在路上,听见后面有脚步声,我就会幻想是抢劫的或者杀人犯;到了家又怀疑某个角落藏着小偷;睡觉时幻想床底下有只手会把自己拉下去;只要是特别黑的地方我就会觉得那里会跳出一个鬼。我是怎么了?(北京 清涩)
情愿心理咨询中心专家解答:
其实,你谈到的恐惧体验就有跨文化的共性,几乎没有谁敢说他/她没有体验过类似的心境。很多科幻片、恐怖片都得益于作者深陷这样的恐惧中,才写得出、拍得出如此精彩,让人惊悚的名作、名剧来。你是单身居住吗?如果有那么多可怕的念头围绕你,那你的生活是否很平淡乏味呢?你谈到鬼,鬼是对人恶的一种内心客体,在不同的文化里,鬼有自己的文化涵义。哪怕最不信神信鬼的人,在走夜路、被惊吓时都会浮现鬼的印象,所以鬼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你说鬼会把你拖下去,你没有说拖下去要做什么,这很值得分析。对一个27岁的女性,如果没有规律的情爱生活,那么内心变得歇斯底里是可以理解的。读你的东西,感觉你内心不仅害怕会发生什么,也在无意识渴望需要发生点什么。孤单的人,会渴望外部世界发生点什么让人惊骇的事情,让自己从内在孤寂的牢笼中逃离出来。恐惧是一种害怕,也是一种渴望,那么,我可以理解——你在爱情中也是既爱又怕吗?济南心理咨询
...
我和晓蕾都是80后,是从入职到现在仍并肩工作的同事,性格脾气很合得来,可不知从哪天起,我心中竟有了“邪恶”的念头:绩效分她比我高哪怕1分,我都接受不了,加班加点也要赶超她。在别的方面也在强迫自己。我本不是表里不一的人,我也最憎恨这样的人。
清源心理咨询中心专家解答:
并不是你喜欢与人较真儿,感觉你是自恋受阻,以至于要拼命证明自己有多好。80后的孩子由于衣食不愁,生活稳定,父母关爱多,基本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他们有能力发展一种以自恋型动力来成长的心理结构。小时候,他们可以通过夸大自我来完成对外部世界的接纳,处理焦虑;稍微懂事时,知道在外部自己可能不是最好的,会更多依靠与父母双亲回复式双向关系中去获得自恋的实现,让父母觉得自己是最棒的。
...
我的宝宝现在半岁,一直是我和婆婆带。现在我必须去外地读研究生了。我看很多心理和育儿书上都说,3岁前是和宝宝建立关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父母最好不要离开。现在我比较焦虑,我应该做些什么呢?我的离开对宝宝的影响会有多大?
清源心理咨询中心专家解答:
从通约的心理理论看,济南心理医生一定不主张母亲在孩子3岁前长期缺席。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是难以替代的,不管养育他的人对他多么好,在生命本体上孩子与你是一体,彼此可以全面分享生命信息。父亲和婆婆在生命本体上是有差别的。心理学重视3岁前母子之间建立的母婴关系,这种关系影响着孩子的自尊,安全,归属感,爱与被爱,接纳与认同自己与他人几乎90%的心理能力在理想的母婴关系中都能完成。母亲的养育,健康富足的家庭生活,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儿童心身健康成长的三大要素,其中母爱是最重要的。
...
我难以与同事成为朋友,总觉得有共同利益,担心授人以柄,来往很少。自我测试是难以接近的人,我的工作能力很强,但是同事关系已经影响到我的职场发展。我不知怎样去与同事接近,下班后我喜欢有自己的生活,希望与工作分开,这样才能够放松。
清源心理咨询专家解答:
俗语说“同行相妒,文人相轻”,因为彼此之间存在一种竞争关系,所以在利益相争的时候,很多人会轻视友情,如果人投注在友谊上太多的心智,竞争中可能会暗自神伤。这句话很像是中国人的处事哲学,记得《增广贤文》上有一句,“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讲的就是对人太好,自己吃亏。为什么办公室里的恋情很泛滥,而友情却很淡薄,是因为情爱是一种结盟,情爱关系是人际关系的最高形式,能让同行隔离竞争关系。
...
专注力也称“精神集中力”,是指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即将全部神经心理能量集中在某一目标上,并完全摆脱一切次要的外部影响。
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成人不合时宜的干涉会阻碍他们的心理发展。儿童这种敏感期能持续到5岁左右。他们是积极的观察者,能够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物,并能观察到细微的特征与不同。儿童能够入迷地重复所专注的活动,比如反复将瓶子盖拿下再放上去。如果儿童正在满怀热情与兴趣地完成一项活动,然而节奏缓慢,成人忍不住想去推进或替代他/她,就不是在激励和引导,而是把自己的人格强加给他/她。
...
“和男朋友在一起1年了,经常觉得他属于那种很自卑的人,我们都是在最一流的大学读博,但他经常觉得前途渺茫并说:“怕你跟了我以后会后悔;如果我们以后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你不要怨我”之类的话。开始时,我还能劝慰他:“你很优秀,以后会有出息的”。后来听到这些话,会觉得很没有安全感,很反感。”
清源心理咨询中心专家解答:
...
“女儿现在7岁,各方面发展都不错。她有一个习惯,睡觉时要摸着我的奶头睡觉,有时看见我在换衣服,也会跑过来摸一下。这种行为是出于什么心理?需要制止吗?小时候她吃母乳到1岁半。”
清源心理咨询中心专家解答:
正如胎儿生命对母体子宫脐带的依赖,儿童对母亲乳房的依恋也是天经地义的。乳房象征着给予,婴儿通过对母亲乳房的吸吮来维持与之的心身一体感,母亲也通过乳头替代脐带来养育自己的孩子。人们很容易把喜欢含着母亲或者把玩母亲乳头的行为看成一种儿童拒绝长大,拒绝在心理上意识到与母亲的分离的行为方式,这是两岁前后的儿童依恋母亲,对抗分离焦虑的首选方式。一般这种行为在孩子3岁后会慢慢消失,不会对孩子心理发展带来任何不良影响。
...
李女士:以前由于夫妻关系不好,有过一些激烈的冲突,对孩子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原本以为她还小(5岁),时间长就忘了,可没想到她一直记得,还说有时在学校也会想起,会哭。孩子现在很怕离开家人独自一人。
济南清源心理咨询专家解答:
夫妻俩人当着孩子争吵是不太合适的事情。原因是孩子对言语的理解能力有限,对父母情绪感受却很敏感。如果争吵引发父母的歇斯底里,孩子会感觉害怕,对父母产生陌生感。客体关系理论谈到儿童的内心分裂(客体分裂),正是感受到一个好妈妈与坏妈妈的存在,两种感受难以整合,儿童被迫发展一种分裂样的内心隔离来处理。还有一些孩子会以为父母的争吵与自己有关,是自己不够好,会让孩子在亲密关系中出现不自信。5岁的孩子无意识地神化父母,以此形成内心安全稳定的结构,父母的争吵可能破坏孩子内在的整体性。不过,不是所有的争吵都会有创伤,争吵中能做到说理而不胡搅,生气而不蛮横,事后彼此道歉,谦让,孩子看到父母处理差异的方式,最终的平和与同一会让孩子从中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能力。
...
案例:刘女士,30岁,孩子两个月大时发现丈夫有外遇,很痛恨丈夫,希望丈夫悔恨自杀,甚至想到通过食物相克的方法慢慢结束他的生命。刘女士内心其实对丈夫有情感的,只是觉得怎样也惩罚不了他,只有他死掉才能释怀。刘女士害怕自己会变成一个阴暗愤怒的人,来到了济南清源心理咨询中心。
咨询过程:咨询师对刘女士做了初次会谈后,首先帮她宣泄了内心的愤怒,刘女士痛苦了一场,心情得以平复。 济南心理咨询师跟她解释:当我们无法去面对或逃避的时候,期待一些不现实的事件发生是一种自我愤怒的释放,也是弱者的自我疗伤。但这种方法用多了,人会失去睿智,变得无力和无奈。从心理学角度看,你希望他死,其实是你希望心中的那个他消失,因为还爱着他,你在玩味和想象没有他的日子。那些时候当我们深爱一个人,内心又担心、恐惧对方离开自己,就会下意识地想象没有他死,体会那种他死给自己带来的解脱。这种预演是为了自己抗击打的能力增强,真的有一天他要离开,你不至于彻底地绝望与崩溃。听过咨询师的解释后,刘女士心理不那么担心与害怕了,不再认为自己那么恶毒而害怕,焦虑缓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