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测试
首页 > 父母孩子 > 正文

哪五类父母,易培养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发布-济南心理咨询 | 查看- | 发表时间-2020/3/22
文章页顶部广告在主题的INCLUDE目录下的AD_MIDDLE_01.ASP

人格的形成和先天、后天种种因素相关,可以说是与先天的遗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分不开的。而后天因素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首先,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具体来说:

第一类:本身就是“讨好型”人格的父母

从小对孩子言传身教灌输种种“讨好”理念,比如对孩子说:“不要去别人家玩,弄乱人家东西,人家会不高兴的。”于是孩子尽可能不去同学家,即便去了也是缩手缩脚,什么都不敢动,生怕人家不高兴;
“别带同学来家里了,咱家条件不好,房子小,人家会笑话的。”于是孩子在同学面前自觉不如人、低人一等。“和别的孩子玩,尽量让着人家,别跟他们闹矛盾,退一步海阔天空。”于是孩子尽量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即便有矛盾,自己吃亏了,父母也说“吃亏是福啊”,于是孩子养成了忍让、懦弱的性格。
就这样,孩子从小听着父母如此的教诲,看着父母在人际交往中做着讨好别人的事,长期被父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逐渐就也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第二类:性格粗暴强硬,控制欲特强的父母

因为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什么事都要听父母的,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稍有不顺从就会被责罚、打骂。渐渐地,孩子便会软弱无主见,即便有想法也不敢表达,养成了顺从的心理习惯。而且为了不被责罚,学会讨好父母。长大后,在和别人交往时,也会像讨好父母那样习惯性地去讨好别人。

第三类:冷落、忽视孩子的父母

家里孩子多,处于中间位置的孩子,往往被父母忽视。
比如日本电影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主人公松子,从小被父母忽略,形成了严重的“讨好型人格”;从小寄养在亲戚家的孩子、被送到隔代老人身边,父母很久不看望一次的孩子,心里难免有寄人篱下和“父母不爱我”的想法:父母感情不和,家庭不和睦,迁怒于孩子、或者父母各自生闷气、冷战,都不理孩子,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也容易自责、觉得父母不开心,都是自已做得不好。

第四类:总是否定和打击孩子自信的父母

这类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很少表扬、夸奖、肯定孩子,孩子做什么事,总是给孩子“差评”,对孩子“挑刺”“看不足”。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长期生活在被否定,尤其是被自己的父母否定的环境里,孩子会渐渐自卑,自我价值感低,长大极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第五类:有条件给予孩子爱的父母

“你乖乖不哭,妈妈给你买玩具。”“你做个乖孩子,爸爸妈妈才喜欢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人。”诸如此类的话给孩子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爸爸妈妈给我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我满足他
们的要求,他们才爱我,不然,我便会被他们抛弃或者嫌弃。
所以,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就种下了一个观念:做什么事情,都要爸爸妈妈高兴才行。长大后他们也会认为,爱和喜欢,都是靠讨好交换来的,只有讨好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接纳。
 

除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形成的影响作用,外部环境、童年经历等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比如孩子小时候被孤立过,遭受过集体冷暴力,被最亲密的朋友伤害、欺骗过,被集体嘲笑、羞辱过等,都可能在他们心里留下阴影,对人格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可见,种种不当的教养方式以及童年创伤性经历,让“讨好型人格”的人从小就缺乏自我价值感、自信、安全感,为了修出这些“坑洞”,长大后的他们不遗余力地压抑、牺牲、委屈自己:去满足别人、讨好别人,以换取“补洞”需要的东西。

每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其背后都有特定的环境因素。而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尤其是身为父母,一定要及时的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济南清源心理咨询工作室专业从事济南心理咨询,山东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济南员工心理健康培训,山东企业员工心理辅导,打造济南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电话:0531-86051919
或许你还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文章
文章页自定义模板在主题的INCLUDE目录下的ARTICLE_SELF_MOUDLE.ASP
我的收藏
疏通标签
最近评论
访客留言
济南市市中区清源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积安堂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