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步入青春期以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应该变成一种平行的关系,而非垂直的。父母往往对孩子这个生命个体缺少的就是尊重与敬畏,不经意间就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以一件小事为例,到了秋天,大街上各种款式的衣服混搭让人摸不到头脑,有短袖短裤的,有卫衣长裤的,有穿风衣的,有穿羽绒服的。
离开妈妈的时候,我们在清晨起床准备出门,总是想向窗外看一看别人都在穿什么,自己再穿什么,小时候这样的场景可能经常在每家每户发生:明明自己很热,或是温度适宜,妈妈“觉得你冷”,再给你套一件保暖,久而久之,我们就不确定了,我们应该是冷是热呢?我们自己的感受是不正确的吗?判断的标准是妈妈的要求还是我们自己。到后来我们在第一时间可能就没有自己的一个判断了。
爸爸妈妈也不要只沉浸在对孩子的一个主观想象中,在心理咨询中,常常听到家长们说“我的孩子自己对自己学习上的要求很高,我们也没有给她太多压力啊”,“我觉得孩子跟同学们相处也挺好啊,大家都喜欢跟他交朋友”,“我觉得可能是学习任务突然变多了,老师要求严,这方面带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听起来对孩子的大事小事都了解很周到,但跟孩子在沟通,那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形象呈现在眼前。
我们好像把导致孩子厌学,生病的坏因素都给到了外面,我们不想让自己内在对孩子不公的一面,坏的一面流露出来,如果这一面出来会让我们感觉很羞耻,但是如果一直说外人不好,把责任向外推,我们就看不见自己了。
每次孩子想说点什么,表达出一些想法出来的时候,我们抓紧反驳,“我们都是为你好”,“你不是这样想的,我觉得….”,“爸爸妈妈知道你不是这样的”,但是一个人又怎么能和另一个人完全的感同身受呢?孩子是孩子,爸妈是爸妈,我们要有意识的跟孩子分开,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和孩子如何去相处呢?
希望我们能做到不替孩子去表达,只表达我们自己,到最后我们发现,一个人是无法真正去干涉改变另一个人,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尊重。可以把我们的想法告诉给孩子,但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去侵入孩子,不要把别人当做自己的一部分。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